传承侨批文化,铭记中华根脉:国际档案日,侨生读侨批
发布时间:2017-06-12 浏览次数:

侨批封正面

侨批封背面

侨批正文

侨生读侨批现场

学生查阅侨批

                                                                                           学生参观福建侨批展                                                                                                                                 

    “近来母亲福体康否,在外大小均平安。此际秋风多厉,衣食增暖,在家玉体自知郑重为禄。兹福气新婚之时,有深欠他人300元,兹适之便,付去大银300元,到时收入,以还他人清楚。近来家乡景况何如,祈良数日来示,可以知其家中景况也,萧此敬请福安。”这是一封1936年缅甸仰光华侨叶玉印寄给福建同安西门外莲花山母亲的侨批。朗读这封侨批的是我校2015级经济与金融学院的缅甸籍华侨学生陶秀清。

69日上午,我校来自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五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学生参加了在福建省档案馆举行的“寻找世界遗产的中华根脉——侨生读侨批”活动,该活动由福建省档案局(馆)和我校联合主办。

华裔学生们根据他们的侨居地和他们先辈的创业经历,各自选取好侨批档案,然后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并且结合先辈实际谈了朗读侨批的感受。陶秀清同学认为,朗读侨批让他更深刻体会到其居住地和中国割不断的亲情,会时刻提醒他的根脉在中国。来自菲律宾的李雅芬同学提到,侨批档案让她感受到先辈们下南洋打拼的艰辛,这种精神应该不断传承下去。来自阿根廷的吴约翰同学则对侨批中的家风家训感兴趣,他觉得一个华裔家族的兴旺发达与其先辈们长期形成的良好家风分不开。

十位身着“中华寻根之旅”服装的华裔学生在国际档案日参加有着“世界记忆遗产”之称的闽粤侨批档案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引起领导嘉宾及新闻媒体的关注。福建省档案局局长丁志隆表示,“侨生读侨批”活动从多方位、多层次展现了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价值,也让侨生可以近距离品位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侨生读侨批”活动结束后,华裔学生们参观了“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展览,并接受了来自中新社的记者及福建师范大学的侨批研究团队的专访。

     据悉,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因闽南语称“信”为“批”而得名,又称“银信”。201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福建省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